全城7x24小时免费上门,您的生活服务帮手
别以为这只是一次营销事故。深蓝汽车在车机系统强制推送弹窗广告的做法,哪怕只出现了一次,也很可能成为中国智能汽车出海史上,最危险的一次“提前剧透”。
弹窗广告不是新闻,但如此大规模的出现在汽车上,是第一次。这不是APP通知你该充会员了,也不是电视开机时那三秒钟的“你也可以跳过”。这是你刚启动车辆,导航没出来、倒车影像还在加载、你还没搞清车周环境,车机直接弹出一个盖满整个屏幕的广告,无法关掉,仿佛在说:“你低价买了我,我就要榨干你。”
这是潘多拉魔盒。
这一次是深蓝用它做了一次“车主感谢券”的营销试水,下一次会不会是某电商平台的购物节?再下一次,是不是你刚发动汽车,屏幕就蹦出“XX酒品牌祝您一路顺风”?别笑,想象一下当年小米电视第一个用开机广告时,用户群里也是骂声一片,可如今你能找到哪台不弹广告的电视?你不愿意看广告?那你可以选择多花两倍的钱买一台没广告的。但我们知道,大多数人买得起的,是广告机。
而现在,这套逻辑要被复制到车上来了。
问题还不止于此。智能电视和手机的广告最多打扰一下你看剧、打游戏的心情,可智能汽车的弹窗广告,可能直接影响你的人身安全。已经有车主公开表示:因广告遮挡360影像界面,差点撞人。如果这是在欧洲或美国,厂商面对的就不只是“道歉”两个字,而是可能会倾家荡产的官司和上亿罚款。
说到这,就不得不提欧美市场对隐私和数据使用的0容忍。
欧洲有《GDPR》(通用数据保护条例),不经同意使用数据,最高罚款可达全球营收的4%。加州有CCPA(消费者隐私法案),对企业必须披露信息采集行为有明确要求。你敢在不告知用户的情况下偷偷推送内容?那是刑事问题,不是公关问题。
你可能会说:我只是推送了一次广告,又没采集数据。但请注意:车机系统是联网的,且有地理位置、语音识别、驾驶行为记录,它比智能手机还更懂你。你只要推送了一次广告,就足以引起欧美监管部门的警觉。因为他们不是怕你这一条广告,而是怕你能“随时随地往用户屏幕里塞东西”。
一旦被贴上“侵犯隐私”的标签,中国车企多年苦心经营的“智能座舱出海”战略可能全盘皆输。你能打价格战,但你打不赢“信任战”。欧美消费者已经因为“数据安全”这四个字,对华为手机、TikTok等产品心存芥蒂,现在又要给他们一个“连开车也不能安全”的理由吗?
而且你别指望哪家企业能独善其身。深蓝这一跳水,打破了行业底线。只要这一做法不被明令禁止,其他厂商一定会跟上,甚至走得更远——广告推荐引擎、车内弹幕、付费会员免广告驾驶体验……想象一下,有朝一日你车机里跳出“看完广告再打火”,你还觉得这只是营销测试吗?
这不是开玩笑,这是正在发生的现实。
中国智能汽车的崛起,本质靠的是智能化和性价比,但如果你把智能座舱做成一个广告发布终端,你就是在主动把“智能”两个字递给对手当枪打你。欧美市场本来就对“中国制造”疑虑重重,这下好了,你亲手把“不安全”“不尊重隐私”这些标签贴得明明白白。
要记住,用户不是广告资源,汽车不是移动电视。开车,是一项严肃的行为,不容被分心、打断、污染。你可以在副驾驶上装娱乐屏,在后排加投影仪,但你必须要在驾驶行为面前,守住最基本的清白。
深蓝事件不是个案,而是行业的警钟。今天你可以说“我只是感谢一下用户”,明天资本就会说“我们为什么不让广告主也来感谢一下呢?”
一旦这口锅盖不住,中国车就不仅仅是被用户抵制,而是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,被法律、被市场、被信任,集体抛弃。
不要低估这一次弹窗的后果。它可能是中国智能汽车崛起以来,第一次被自己人亲手掘出的坟。
2025-05-29 21:31:54
2025-05-29 21:31:54
2025-05-29 21:31:54
2025-05-29 21:31:54
2025-05-29 21:31:54
2025-05-29 21:31:54
2025-05-29 21:31:54
2025-05-29 21:31:54
2025-05-29 21:31:54
2025-05-29 21:31:54